关键词: 教师资格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22下半年教资笔试在线估分|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记录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学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的著作是()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答案:A 论语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相关内容。《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故本题答案为A。
2.在教育多样化发展阶段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创立的是()
A.实验教育学 B.批判教育学 C.文化教育学 D.实用主义教育学
答案:D 实用主义教育学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代表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故本题答案为D。
3.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或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时期,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表明教育具有()
A.独立性 B.历史性 C.阶段性 D.永恒性
答案:B 历史性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态都是不尽相同的。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属于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故本题答案为B。
4.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十个月会喊爸爸”反映了哪一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A 遗产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能动性
答案:A 遗传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其中,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步发展成熟的。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限制与可能,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教育必须按照遗传素质发展的水平进行。题干中,儿童必须到达某一年龄阶段才能进行相应的行为,体现了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故本题答案为A。
5.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大*期,着力施以相应 的教育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反映了教育应该 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征(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不均衡性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是指: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因此,教育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并实施以相应的教育,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干描述体现了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故本题答案为C。
6.教育制度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主观愿望和价 值需求,但是教育制度的制定不是随心所欲的,每种教育 制度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和发展规律。这表明教育制度 具有( )
A 客观性 B 规范性 C 历史性 D 强制性
答案:A 客观性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制度的特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具有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和强制性。其中,客观性是指教育制度的制定虽然反映着人们的一些主观愿望和特殊的价值需要,但是,人们并不是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某种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废止,有它的客观基础和发展的规律性。题干描述体现了教育制度的客观性。故本题答案为A。
7.“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发展,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观点属于( )
A.实质教育论 B.形式教育论 C.****论 D.现代教育论
答案:B 形式教育论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两种倾向。形式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故本题答案为B。
8.某中学地处“杂技之乡”,在专家指导下开 设了初级杂技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 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潜在课程
答案:C 校本课程
解析:本题考查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或制定者)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题干中,某中学根据本地特色开展了课程,属于校本课程。故本题答案为C。
9.赵老师在新学期开始,对所教班级学生的 化学学习情况进行了摸底测验,弄清了学生化学 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据此对已有的学期教学设计进 行了调整。赵老师的这种摸底测验属于A 形成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论D 相对性评价
答案:B 诊断性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一种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对学生在兴趣、爱好、知识储备、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偏好、情绪情感特征、性格类型等方面的已有准备状况所做的粗略评估,这种评估不限于查明、辨识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各种困难或障碍,也包括识别学生的各种潜能、优点、偏好或特殊才能。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故本题答案为B。
10.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指的是()
A.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使用的工作方法
B.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法
C.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总和
D.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
答案:D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和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故本题答案为D。
11.“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C 榜样示范法
解析:本题考查品德和态度的培养方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题干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意思是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地,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却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这句话说明了一个好的榜样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性,体现了榜样示范法。故本题答案为C。
12.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冲突和矛盾主要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 )
A.3-6岁
B.7-12岁
C.13-18岁
D.19-25岁
答案:C 13-18岁
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其中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对应的年龄段是13-18岁。因此本题答案为C。
13.根据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国人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朴实等特征属于( )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中心特质
D.次要特质
答案:A 共同特质
解析:本题考查性格的特征差异。奥尔波特把性格特征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指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所共同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个人特质是指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行为倾向的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14.吴北即将高中毕业,他既想读国外大学, 又想读国内高校,迟迟不能做出选择。他的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双避型 B .趋避型 C.双驱冲突 D.多重趋避型
答案:C 双驱冲突
解析:本题考查动机冲突。双趋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故本题答案为C。
15.张老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带有“口 ”的字。李强不仅写出了与口的活***字,如“吃、喊 吐、叫”,还写出其他类別的字,如“邑、困、照、 赢”等。这主要反映的是李强的哪一种思维能力?A. 发散思维 B. 聚合思维 C.~ D.动作思维
答案:A 发散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的指向性不同,思维分为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和利用熟悉的规则,产生逻辑的结论从而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16.王琳不知不觉就会唱许多流行歌曲。她的这种学习属于( )
A. 发现学习 B. 替代学习 C.内隐学习D. 外显学习
答案:C 内隐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指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知识,学习了某种规则。而这种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某种测试表现出来,但是意识层面却无法觉知这种规则,不能外显的把这种规则说出来。故本题答案为C。
17.张明近期变得不敢出门、不敢见人,尤其 是一见到老师和同学就冒冷汗、手脚冰凉,甚至有些 呼吸困难。他的这些表现属于哪种心理问题 ( )
A抑郁 B 癔症 C--- D 社交恐惧
答案:D 社交恐惧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心理问题。恐怖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常见的有单纯恐怖、广场恐怖和社交恐怖。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18.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非常自信,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反映了王老师的那种职业心理素质()
A.角色自主感 B.角色期待感 C.教学效能感 D.教学责任感
答案:C 教学效能感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效能感。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故本题答案为C。
19.鉴于何雷这学期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学校撤销了对他原有的警告处分,学校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B 负强化
解析:本题考查强化的分类。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有机体的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分为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题干中撤销警告处分,属于负强化。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20.孙琳认为自己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尊师爱幼。这反映了品德心理结构的哪一方面?(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B 道德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道德认识。道德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本题答案为B。
21.王老师讲课时发现有些同学注意力不集中 于是提问:“我刚才讲的问题大家是怎么理解的?”以 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王老师采用的这种课堂管理方 法属于 ( )
A 个人问责 B 团体警觉 C --- D全体责任
答案:B 团体警觉
解析:本题考查课堂管理方法。科宁认为维持团体注意焦点有两个基本成分问责制和团体警觉。问责制是在提问和回答期间,教师让学生对其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的说明和反馈 ;团体警觉是在演讲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鼓励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提问方法。题干讲课过程中提问,体现的团体警觉,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22.全面发展就是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育紧密相连,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在实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时需要针对某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强调某一方面。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综上所述,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3)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2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
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综上所述,教学并不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唯一途径。
(3)因此,题干表述错误。
24.气质无好坏之分。
参考答案:
(1)这种说法是对的。
(2)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先天的,由遗传因素决定,无好坏之分。
(3)因此,题干说法没有问题。
25.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学习的结果。
参考答案:
(1)题干说法错误。
(2)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因此并非所有的行为变化都是由学习产生的,如生理成熟、疲劳、药物等因素也会引起行为的变化。
(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包括:(1)分科设置;(2)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3)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27.简述中学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有以下方面:
(1)布置作业要有目的、有重点,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4)作业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具有多选性,难度要逐步提高;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28.简述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参考答案:
(1)中学生情绪非常丰富;
(2)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
(3)情绪理解力增强,学会运用情绪表达规则;
(4)能采用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
(5)中学生情绪的延续性较长,心境化;
(6)出现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7)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29.简述人格的特征。
参考答案: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特点有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复杂性等。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在不同的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征。
(3)整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5)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性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
(6)复杂性:是指几种人格特征表现在活动中的具体结合方式因人而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材料:
初中生王力擅长维画,也是个要求上进的学生,但他行为数漫且无纪律,常画些小动物,写上周学的名字来取笑。当班主任李老师评他时。他低着头声音规酸地说:“老师, 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李老师温和地说:“喜欢画画没错啊,可画家是用画笔来表现思想情感的,应歌美的事物。”说到这儿,王力的头又低了下去。李老师接着说:“咱班想请你负责黑板报,你要把待长充分发挥出来。“他一听,高兴地说:”老师,我保证把板报办好!“此后, 王力发生了不小变化,板报也很认真负责。
有天,宣传委员找到李老师,气呼呼的说"李老师,王力把板报全擦了,还说我们是笨蛋,我们的字配不上他的画,他画的再好,我们也得不了奖。”李老师一进教室, 便看见王力也在生气,他说他担心班级的板报取不上名次。李老师肯定了他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接着又帮他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他尊重别人的劳动,树立争取的荣誉观。他频频点头,虚心承认了错误,并保证重新设计,完善板报,结果获得了二等奖。
王力的进步是可喜的,但有时还比较散漫,认为只要笔下有功夫,其他无关紧要。在学校举办的“新风画展”评比中,他认为夺魁稳操胜券,结果值只得了第四,便非常失望。李老师问他对评选结果有何感想,他振振有词:“李老师 我认为被评为第四的原因有两条,一是我画的位置摆的不好:二是同学们不会欣营水墨画,一李老师严肃地说:“你的画立意不够深,境界不够高,从你画上的题诗来看,语言比较贫乏,文学也不很通质。如果你想当面家,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学习好各门功课,想当面家,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争取的人生观,努力学好名门功课,打好文化基础。”听完字老师的话王力脸红了,额头渗出了汗珠。后来,往后像变了一个人,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
问题:
(1)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主最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结合案例分析(14分)
参考答案:
材料中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李老师因势利导,肯定并鼓励王力,其耐心教育最终使王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进步,这体现了对疏导原则的运用。
(2)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材料中的李老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王力,并根据其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体现了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学生王力有各种缺点,但是老师在对其的教育中,做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同时让王力严格要求自己,这体现了对该原则的运用。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材料中的学生王力虽然有各种缺点,但有画画的爱好,李老师让他负责班级板报,并肯定了他热爱集体、精心设计的工作态度,使其意识到自身错误,并慢慢克服缺点,取得长足的进步,这体现了对该原则的运用。
(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材料中李老师帮助王力分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教育其热爱集体,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这体现了对该原则的运用。
31.材料:某中学班主任张老师收到家长的-封来信,信中说:“我的孩子晓奇在小学阶段喜欢学习,各科学习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80分,属于班级中下水平,他感到很失望、很沮丧,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晓奇小学时特别感兴趣的,也是他的强项英语,现在考试成绩也很不理想。晓奇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不自信了,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近期他的学习尽头明显下降,作业拖拉,只要家长一离开,就放下作业。我很着急也很纳闷,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请老师帮我出主意。
问题:
(1)请动机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晓奇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
(2)张老师应该向家长提出哪些教育建议(分)
参考答案:
(1)学习动机的归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所谓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把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材料中,通过信中的内容可知,晓奇多次考试失利后,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属于能力归因,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归因。总是将自己考试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会形成习得无助感,即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从晓奇近期的表现可知,晓奇已经形成习得无助感。
(2)长期消极的归因不仅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张老师应该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①利用反馈的作用,在反馈中给予晓奇鼓励和支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②帮助晓奇进行正确归因,改变学生的消极认知,重塑自信;③不能因为晓奇的退步而严厉地批评或指责等。
2024年教资上岸大本营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
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手机登录下载
长按识别,即可下载
(c)2008-2023 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