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全国招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绪论》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研究对象 |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 |
| 研究内容 | 三过程 | 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 
| 四内容 | 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 |
| 五要素 |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 |
| 发展时期 | 主要事件 | 
| 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 (1)乌申斯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人是教育的对象》 (2)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1877年,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也因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 | 
| 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 吸取了心理测验和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成果,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40、50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 | 
| 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比较重视结合教学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20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 | 
| 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 
| 我国 |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926年,陆志韦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翻译出版; 1963年,潘菽主编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全国各地师范院校相继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 | 
| 发展的实质 | 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获得平衡的过程 | ||
| 发生认识论的四个概念 | 图式 |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 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 |
| 同化 | 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 ||
| 顺应 | 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新刺激的过程 | ||
| 平衡 | 个体的认知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以适应新的环境 | ||
| 阶段 | 特点 | 
|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 (1)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 (3)思维开始萌芽(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 
| 前运算阶段 (2—7岁) | (1)早期的符号功能; (2)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 (3)思维的片面性; (4)泛灵论——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5)思维不可逆; (6)守恒概念没有形成; (7)集体独白 | 
|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 (1)阶段出现的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 (2)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 (3)去自我中心; (4)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 (5)出现具体逻辑思维 | 
|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 | (1)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 (2)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3)抽象逻辑思维; (4)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 (5)思维具有的灵活性; (6)具备了反思能力 | 
|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 (1)“最近发展区”(个体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基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指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人们平时所讲的“潜能”。这样在智力活动中,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独立活动之间可能有差异,可以通过教学或者别人的帮助来消除这种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 
| 理论 观点 | 年龄阶段 | 发展危机 | 主要任务 | 
| 0—1.5岁 |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 培养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 |
| 1.5—3岁 | 自主感对羞怯感 | 培养自主性,体验意志的实现 | |
| 3—6岁 | 主动感对内疚感 | 培养主动性,体验目的的实现 | |
| 6—12岁 | 勤奋感对自卑感 | 培养勤奋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 |
| 12—18岁 |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培养自我同一性,体验忠诚的实现 | |
| 教育 意义 | (1)小学儿童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勤奋精神,应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少给予批评,使其充分体验努力带来的快乐;(2)中学阶段儿童主要面临的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允许学生对未来进行不同的规划,鼓励其进行多种尝试 | ||
| 认知能力的差异 | 个体 差异 | 智力类型差异 | 
| 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中等智力水平,90—110;智力超常,超过130或140;智力落后,低于70) | ||
| 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 ||
| 群体 差异 | 性别(男女的智力水平大致相等,但是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年龄、种族等 | 
| 含义 | 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 ||
| 分类 | 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威特金) | 场依存型 |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不易独立地对事物做出判断;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 | 
| 场独立型 |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为依据,不易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做出独立判断,行为常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不善于社交 | ||
| 根据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的不同(卡根) | 冲动型 | 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 | |
| 沉思型 | 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慢,但错误率很低 | ||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登录下载附件
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